金博动态
做为甘肃最重要的史前考古遗存之一,永昌鸳鸯池遗址创造了三项“历史之最”,现总结梳理如下:
1、永昌鸳鸯池遗址考古发掘,首次揭示了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
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,它细分为马家窑、半山、马厂三个类型。自20世纪20年代发现以来,半山类型、马厂类型孰先孰后问题,由于缺少直接的考古地层依据,考古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,数十年来未有定论。
永昌鸳鸯池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,数座半山、马厂墓葬存在打破关系,均为马厂类型墓葬在上,半山类型墓葬在下,特别以M120 与M122为代表。据此,永昌鸳鸯池遗址考古发掘,首次揭示了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,并提供了直接考古地层依据,成为甘肃最重要的史前考古遗存之一。
经后来碳14鉴定,半山类型测年数据为公元前2650-前2350年,马厂类型为公元前2350-前2050年,与永昌鸳鸯池遗址考古地层依据相吻合。
永昌鸳鸯池遗址M120 与M122打破关系平面图
石雕人面像面部的双眼、双鼻孔和口,骨笄柄部周边,采用白色小骨环镶嵌而成。镶嵌骨环采用的黑色粘胶质,经有关部门用激光光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,是含有极少量的铝、钙、铁、硅、钡、钠、镁、钦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,是一种天然物质。由此可见,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金昌先民,普遍采用黑色胶质物粘合物品,并熟练掌握了镶嵌技术,显示出精湛的工艺水平,由此“开创了我国镶嵌工艺的先河”。
3、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镶骨环骨笄,是国内发现最早的“镶嵌骨笄”
镶骨环骨笄
出土于M32,长11厘米,束发绾髻的装饰品。以黑色胶质物覆裹兽骨圆锥体柄部,顶端镶有同心圆的白色骨片,柄部黑胶周身镶36颗白色骨环,非常美观。
国内骨笄最早出现于旧石器时代,史前人类主要用它来盘固发髻。鸳鸯池骨笄柄部镶嵌骨环,是国内发现最早的“镶嵌骨笄”,装饰精美,世所罕见,为我国原始社会古簪精品。